联系电话:0314-2065581 2563893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二维码
联系电话0314-2065581 2563893
网站首页 话剧团简介新闻动态山庄戏剧艺术特色演出动态精彩剧幕片花剧团业绩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单位: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 电话:0314-2065581 2563893 传真:0314-2563893 邮件: 地址:双桥区翠桥南路七号(翠桥路与桃李街步行街里)

当前位置:首页 > 剧团新闻及简报 > 详细阅读
剧团新闻及简报


关注十四艺节 抒情话剧《大漠日记》:感动中国的坚守 感动全场观众
[关闭窗口] 更新时间:2025/11/6 17:20:49


10月15日、16日,由河北省承德话剧团创排的抒情话剧《大漠日记》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上演。舞台上,那些深植于戈壁的教育理想、那些无悔的青春选择,如涓涓细流渗入观众心田。一次次如雷的掌声中,许多人默默拭去眼泪,任由情感在剧场中静静流淌。一个又一个质朴的场景,让观众跟着剧中人一起凝望、一起抉择、一起在荒原上播种希望。《大漠日记》以荣获“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的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真实事迹为创作蓝本,生动再现了自2000年起,一批批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远赴新疆且末县支教,二十余年如一日扎根边疆、奉献教育,“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的感人故事。为真实还原支教群体的心路历程,承德话剧团创作团队历时两年,多次深入保定学院以及新疆且末、和静等支教地进行实地调研采风,与学院领导、支教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交流,收集了大量真实素材。作品以“抒情话剧”为定位,通过女主人公肖莉的日记展开叙事,融合生活流与情感流,展现新时代青年“志在四方、奋斗无悔”的家国情怀。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该剧不仅是对总书记给保定学院支教毕业生群体回信精神的艺术呼应,更是一部激励新时代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生动教材。

《大漠日记》以质朴而诗意的笔触,书写了平凡中的伟大,是对西部支教群体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青年理想与信仰的深刻叩问。它用舞台艺术证明——真正的感动,源于真实生活的温度与时代精神的共鸣。

编剧视角

孙德民的创作初心与叙事创新

话剧《大漠日记》以保定学院支教新疆且末的真实事件为原型,通过虚构典型人物与日记体叙事,展现青年在艰苦环境中对人生选择的追问。编剧孙德民摒弃报告文学式书写,深入刻画人物心理轨迹,通过19段原创歌词构建音乐叙事与抒情基调,实现情感流与抒情色彩的统一。作品聚焦“平凡中的伟大”——青年教师如何走出沙尘暴、思乡、婚恋等困境,扎根当地,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西部情感的认同。历史脉络上融入保定学院“红二师”精神传承,赋予当代青年奉献西部的文化纵深感。

导演视角

王延松的戏剧美学探索

话剧《大漠日记》以“抒情话剧”为定位,突破传统现实主义叙事,通过日记体结构与诗意表达拓展戏剧美学维度。导演王延松着力诗意人生铺排,聚焦“情感流与生活流”合流,通过音乐、灯光与诗意化场景,实现“生动、灵动、感动”的联动,从“感动中国”到“感动剧场”。全剧以教育援疆群体14年的坚守为脉络,通过女主人公肖莉的日记串联碎片化叙事,淡化戏剧冲突,强化情感共鸣。舞台语言注重细节质感与象征意象(如红柳、胡杨),在沙尘暴的残酷中提炼精神之美,最终通过主题音乐与谢幕曲完成对“平凡中的伟大”的升华致敬。

团长视角

王家奇的“一车半舞台”

这部剧始终坚持朴实简约的风格,突出以表演为中心,杜绝大制作。整台戏的舞台布景只有一车半,轻装简行,真正实现了“排得起、演得起”。下一步,这部剧将作为一堂特殊的艺术思政课走进校园并开展全国巡演。

专家评论集萃

▶ 叙事与风格创新

·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中国戏曲学会会长季国平:

风格清新别致,以点滴细节汇聚成支教长河,突破传统主旋律表达,堪称“非典型主旋律”的典范。

·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名誉所长宋宝珍:

通过多线交织的戏剧结构和细腻真实的细节刻画,在现实主义风格中实现了平凡与崇高的诗意共鸣,创新了主旋律题材的艺术表达。

·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原所长刘彦君:

日记体叙事由个体延伸至群体,通过独白展现人物内心抉择。抒情性与诗意贯穿全剧,台词富有文学美感。

▶ 艺术表达与感染力

·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

“抒情话剧”定位精准,以温婉坚韧的叙事取代说教,实现情感与思想的“双向奔赴”。剧中融合地域文化、家庭支持与红色基因,诠释“感动中国”的深层动因。

· 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主编武丹丹:

作品如流淌的抒情诗,情感自然真挚,在同题材中独具一格。

·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原一级巡视员吕育忠:

通过个体命运与时代责任的交融,引发观众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青年演员的表演真实质朴,贴近生活。

▶ 舞台呈现与打磨

·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院长周予援:

灯光设计精准,演员表演松弛自然,赋予角色鲜活生命力。

·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宋官林:

音乐节奏与场景转换流畅洗练,结构独特,情感抒发方式引人共鸣。

内容与创作亮点

▶ 主题内核

· 扎根与奉献:展现支教青年在沙漠边缘的坚守,以“红柳胡杨”精神隐喻平凡中的伟大。

· 青春与信仰:通过“别样的分别”“播种荒原”等台词,传递拒绝诱惑、坚守理想的价值观。

▶ 艺术特色

· 日记体结构:以肖莉的日记串联个体成长与群体历程,形成温情与力量交织的叙事主线。

· 诗化表达:融合19段原创唱段(如《凝望》《深情深情的妈妈》),强化抒情氛围与思想深度。

· 历史纵深感:结合保定学院“红二师”的红色传统,为当代青年的选择筑牢文化根基。

▶ 社会反响

· 演出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尤其触动青年群体,谢幕时掌声与泪水交织。

· 被誉为“新时代《青春之歌》”,通过艺术真实展现教育援疆的时代意义。

转载自中国文化报

文字 |李玉曼

整理图片 |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提供

编辑 | 张海宁

审核 | 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