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
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单位: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
电话:0314-2065581 2563893
传真:0314-2563893
邮件:
地址:双桥区翠桥南路七号(翠桥路与桃李街步行街里)
当前位置:首页 >
剧团新闻及简报 > 详细阅读
赞歌唱给默默的红柳和胡杨
——谈话剧《大漠日记》
文/姜志涛
正如主人公肖莉在日记中写的:“大家花了很长时间,才在地图上找到了新疆边远地区的小县城——且末。”
且末县,位于新疆东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北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生活艰苦,人烟稀少,教育条件更差。但是在2000年,从河北保定学院来了一批毕业生到且末当教师,他们不是短期支教,而是带上户口,在这里结婚生子,长期扎根,开启了在西部边陲教书育人的艰难历程。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克服了内地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改变了当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如今,从且末中学走出的孩子不仅考入了新疆的大专院校,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知名大学也有且末的学生。这些青年教师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2014年五四青年节当天,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代表回信:“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你们的坚守,你们的事迹,令人感动。”2023年,剧作家孙德民接到了创作任务:根据保定学院去新疆支教教师的事迹创作一部舞台剧。孙德民阅读了有关报道,被支教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深深感动,毅然接下了这个并不轻松的任务。这一年孙德民已经81岁,他不能坐飞机,为了切身感受且末的生存环境,为了直接与支教教师深入交谈,他乘坐汽车进入大漠深处,体验生活,实地采访。在生活的源泉中,他获取了大量素材,支教教师的感人事迹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从新疆归来后,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话剧剧本《大漠日记》的初稿。多次与“承话”合作的著名导演王延松担纲本剧导演。2025年4月22日《大漠日记》由承德话剧团在承德首演,反响极其热烈。得益于孙德民独有的犀利目光、神圣的使命感、深邃冷静的思考、火热澎湃的激情,话剧《大漠日记》把这群远道而来、扎根新疆的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爱情经历,由表及里、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当代青年不求物质享受、扎根大漠荒原的奉献精神,令观众深受感动。大家评价: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是当代青年的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漠日记》为当代青年正了名,其本身也成为有志青年的“正气歌”以及21世纪的“青春之歌”。《大漠日记》有以下4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1)英模题材创作的新突破。每年各地院团都要接受根据本地英模事迹创作新戏的任务,戏剧圈人士管这种创作叫“命题作文”,许多作者都不愿意接这种活儿。这类作品的通病就是宣传大于艺术,即便立在舞台上,观众也很排斥。但孙德民在这类题材的创作中屡获成功,他写的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塞罕长歌》都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他是下苦功、用真情、呕心沥血地进行创作。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鲜明的时代印记。
《大漠日记》侧重于描绘人性、人间的美好事物,有意识地弱化对丑与恶的揭示,以温暖的情感书写,彰显了美与善的力量,每个故事细节都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辉。且末县沙尘暴的疯狂,让内地人无法想象,许多内地来的教师忍受不了沙尘暴的肆虐而无奈离开,且末中学的校长却满怀愧疚地说:“许多外地支教教师都走了,说心里话,我不怪他们,当初人家从大城市、从南方来咱这儿支教,本来,地界偏远,又是沙漠,再刮沙尘暴,人家哪经过这个,受不了!我亲自把他们送到车站,送上车,不知为啥,我一点也不埋怨他们,火车开了,我流泪了,只觉得且末对不起他们。”人与人之间能理解彼此的难处、能换位思考,才会有温暖的真情。(2)剧本结构独特,叙事新颖。全剧用主人公肖莉的日记,把在不同地点、不同时空的8场戏有机地、合乎逻辑地串联起来,用日记式的语言讲述,亲切自然,可以让观众窥探人物最隐秘的内心,这也奠定了此剧的风格——诗化、抒情、浪漫。导演在道具中增加了一台老旧的立式钢琴,肖莉时而坐在钢琴前,时而立在钢琴旁,用日记记录在大漠的内心感受,观众不但看见了每个事件的过程,更能细致入微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
(3)细节鲜活生动、真实感人。一台戏的成败在于细节的好坏。《大漠日记》之所以让许多观众流泪不止,是因为剧中有太多生动感人的细节。比如,序幕中肖莉的妈妈不想让她去新疆,母女俩冷战了多日,直到肖莉出发她们都没有告别。妈妈悄悄尾随女儿来到车站,列车开走,她瘫坐在长椅上,目送着火车远去,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强烈的肢体动作,但母亲内心的牵挂、不舍表现得含蓄、细腻。5位去西部支教的教师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剧作家孙德民在深入生活、采访谈话时能敏锐地捕捉到打动人心的细节,用艺术家的慧眼发现看似普通素材的可贵之处,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加工、提炼成生动感人的戏剧情节。剧中周大民和王霞的爱情经历非常独特,可以说是现实版的《奇婚记》。单身教师周大民突然接到保定老家陌生女子打来的电话,她叫王霞,是县中学的教师,在报纸上看到了周大民支教新疆的事迹,又听过周大民回母校做的报告,于是就爱上了这位同行、老乡,主动打来电话,表达爱慕之意。他们约好了暑假在河北老家见面,大概是前世的缘分吧,从未谋面的二人,在火车站的茫茫人流中竟然像老朋友一样认出了彼此。从双方老人见面到办结婚证,只用了两天的时间,第三天王霞就辞去老家的工作,与周大民一起来到新疆。这些细节都是剧作家在生活的源泉中精心开掘出来的,没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也编不出这些鲜活生动的戏剧情节。
(4)塑造出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5位支教教师的戏份都很重,剧作家既写出了他们的相同点,又写出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相同的是5个人都有当代有志青年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燕赵风骨、太行情怀。面对困难,他们都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绝和勇气。不同的是,肖莉冷静、温情、细腻、敏感;黄玲玲火暴、热辣、坦诚、直率;彭一刚聪慧、稳重、细致、专一。
剧本的文学性强,自始至终都是抒情浪漫,诗意盎然,使人涌动着内在的激情,给人一种昂扬的力量。
十几段歌词文字优美、文采飞扬,有真情,有意境,为二度创作提供了发挥的空间。王延松导演的二度创作颇见功力,他用抒情浪漫的手段强化了这台戏的诗化风格。他在导演阐述中说:“这个剧本有一种隐藏在作者独特的艺术语言背后的特定题材叙事魅力,是导演二度创作团队要着力捕捉的。”果然,剧本饱含深情的内涵、生动感人的细节,被导演一一捕捉到,并且放大了、强化了。王延松导演非常注重对动情点的渲染。比如,刘向南老师出于家庭原因要离开且末回南方,他内心既愧疚又不舍,一个人来到火车站,准备悄悄离开。然而,他突然发现肖莉带着一群学生跑来送行,激动之余他含泪拥抱每个学生。学生们齐声高喊:“刘老师,我们爱你!”这种特殊的送别场面真挚、深情,催人泪下。
肖莉老师家访那场戏,导演的处理也别具匠心。维吾尔族女孩古丽娜因父亲久病家境贫困,她和哥哥只好退学。肖莉在古尔邦节这天去古丽娜家做家访,劝说他们重返学校,并给古丽娜带去一双新袜子,因为古丽娜在日记中说,特别渴望在古尔邦节那天能穿上一双新袜子。剧本只写了送袜子,导演又设计了让肖老师为孩子穿袜子的细节,肖老师轻轻抚摸古丽娜冰凉的小脚,然后又紧紧地揽在怀里,这些细腻的动作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师生情、民族情。
导演叙事手法多样,时空转换自如。周大民与王霞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经历,导演用轻喜剧的手法来表现,风趣、浪漫,观赏性强。剧本原本是用闪回的方式来演绎,导演让周大民和王霞不是简单讲述而是采用了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和跳进跳出的灵活表演,他们时而回到过去进行时(如第一次打电话),时而又回到现在进行时(与同事说笑),做到了戏剧性和叙事性的有机穿插。
观看完《大漠日记》,支教教师的感人形象久久挥之不去,他们像沙漠中的红柳、胡杨已植根于大漠深处。《大漠日记》这部感人之作、良心之作,是对如同红柳和胡杨一样的支教教师的最深情的礼赞。
转自中国戏剧杂志(作者系《中国戏剧》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