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
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单位: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
电话:0314-2065581 2563893
传真:0314-2563893
邮件:
地址:双桥区翠桥南路七号(翠桥路与桃李街步行街里)
当前位置:首页 >
山庄戏剧艺术特色 > 详细阅读
向平凡的伟大致敬
——谈话剧《大漠日记》的创作
孙德民
向平凡的伟大致敬——在我创作话剧《大漠日记》的过程中,一直萦绕着我心中的感动和初衷。
历时两年多,终于完成了话剧《大漠日记》的剧本。其实,河北保定学院2000年西部支教群体的事迹,一直深深感动了我,记得2021年当时手上还有其他创作任务时,就已经两次走进保定学院,参观、座谈、采访,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虽然没有去新疆考察,但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个题材,单就从师生们介绍的情况看,我深深地眷恋起那些普普通通学子们的支教经历和感人事迹,待我写完这个剧本并演出时,我真的认为《大漠日记》舞台呈现正是这些学子们用激情和热血唱出的一首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是一部坚守信念、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生动诗篇,也是照亮当今无数青年的心灵和人生旅程的一束火炬。恰恰是生活中和舞台上的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青年人对青春的选择和丈量,是他们在艰苦和坎坷生命过程中的故事和行动,让当代的青年们感动和思考……每场演出结束,我们都可以看到台下观众,特别是那些青年人都用热烈的掌声和激动的泪水凝望着演员们,心里脉动着演出的故事,久久不愿离开剧场。
2000年,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的故事,并不复杂,当年,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一个小县城,唯一的一所中学——且末中学,因为缺少教师而不能开学上课,原因是那里的条件真的十分艰苦,特别是春天的“沙尘暴”刮起来,飞沙走石,排山倒海,遮天蔽日……每次沙尘暴都要刮走几个从内地来的教师,学校不得不停课……于是县里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不得不亲自跑到内地来招聘老师。谁知,他们走了许多地方,进了不少高等院校。虽然此时正是学生毕业时节,但奈于且末太遥远、太艰苦,竟无一人报名,但当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河北保定学院,谁知,恰如旱天逢甘雨,竟有一百多人踊跃签约报名,这让新疆来的人十分高兴和意外,当时的情况是,毕业生国家还包分配,而报名的毕业生其中有些人已经专升本,考上了本科大学,但是他们都放弃了这样的机会,最后新疆选择了十五个人,毅然决定拿着户口本签约到艰苦的西部去长期执教,用他们的话说,要励志把青春放在西部丈量……至今,已经25年了。历尽了千辛万苦,气候上的、教学上的、生活上的、亲人家庭的、恋爱婚姻的……寒来暑往,蹉跎岁月,犹豫过、动摇过、流过泪……但是,他们真的像生长在那里的红柳和胡杨一样,深深地扎根在沙漠之中了,至今没有一个人离开且末,他们不仅在那片土地上结婚生子,有的还把父母接到了新疆,他们是真正在那里献出了最美好的青春和人生。当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大漠的风沙让他们已风华不再,家长说他们瘦了、黑了、老了……但他们高兴得告诉我们,他们收获了边疆孩子们的爱戴,赢得了民族同胞的信任和友谊,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家庭。
2014年4月初,保定学院支教毕业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十几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以及亲自参与和见证的西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并表示将继续努力追寻青春梦想,为西部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时隔不到一个月,2014年5月3日,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的回信,热情肯定了保定学院支教群体的事迹和精神,并通过自己在西部的亲身经历,由衷得赞扬了他们为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团结做出的贡献。
老实讲,这个题材对于戏剧作者来说难度不小,事迹的重要与生动感人,愈发增加了创作的压力,因为我们不是写报告剧,不是宣扬这些感人的业绩,我们要塑造人物,要写这些人物的青春、人生和生命的过程,要通过这些普通人物的典型化,让观众进入一种更深沉的感悟和思考,我一直在想,这十五个学生,为什么能真正扎下根来,能在这里坚定了影响一生的人生选择,为什么能在这里真正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为什么从心里爱上西部且末这座沙漠小城?……我想,这就是我在写这部戏时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说是作者的诉求也行,因为这是我要在这部戏里告诉观众的。于是,2023年6月到7月,我们驱车,沿着当年支教学子走的道路,横跨塔克拉玛干沙漠前往新疆的且末、和静等地深入生活,与这些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老师多次交谈,并采访了许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我们深入地走进每一位支教老师的生活、家庭、经历、婚姻、困难、纠结,乃至内心与情感的一次次煎熬……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支教老师,正是他们二十五年如一日的生活,正是他们平平凡凡的人生经历,却让我为他们的精神,内心和情感而动容、而激动,而且让我更坚定了要写这些人物如何坚定对人生的选择,要写他们对“教师”价值的真正认知,写他们为什么对沙漠小城的热爱,写他们的心路和情感的历程……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对大量的生活和事迹做了选择、集中、虚构,对要写的人物,在典型性和丰富性上下功夫,戏里没有一个真实的名字,但是,戏里的人物、故事、矛盾,乃至行动都是他们真实的影子。正是因为有了一条诉求的主线,尽管戏中的人物、事件较多,但是巧妙地采用了日记体的样式,既让支教内容丰富、连贯、突出,又有较强的艺术感动。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选材适合日记体的样式,而这样的形式,既自然,观众也喜欢看。
还有,这个戏我们还想追求一种特殊的叙述样式,我们没有集中写事件,没有集中写矛盾,没有尖锐复杂的斗争和冲撞,和一般的戏剧结构不一样。我们重点写每个人人物心理的冲撞和变化,特别是追求一种叙事中的感情流,追求情节中的抒情色彩。最早我在剧中写了十九段歌词,强调用音乐叙事的审美追求,让人物的表达有一种独特的审美魅力。
诸如唱段《深情深情的妈妈》:
“深情深情的妈妈
多情多情的太行
多想多想挽住你手
多想多想永远在你身旁
记住别样的分别
分别的路很长很长……”
诸如唱段《都说青春是奔跑的风》:
“都说青春是奔跑的风
蓬勃热烈 岁月鲜红
不眠的星空 驻足的身影
我依然思绪重重……”
还有《狂风穿过了天空》《那是无助的期盼》《远方飞来的爱》等等。后来,导演还在排戏过程中,将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确定为“抒情话剧”,让戏剧情感表达有了鲜活的诗意场域,观众既喜欢、感动,又有陌生感。
最后,还有一点,保定学院的前身,就是保定“红二师”,在抗日救亡的年代里,广大师生勇于献身“启钥民智”的经历,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他们毕生追求“启钥民智”的道路,献身“启钥民智”的艰苦历程和坚定信念,正是对今天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最可贵的启迪,也是当今青年知识分子献身西部的历史动因和精神传承。这段史实,既让我们的戏剧和人物有了历史纵深感,也让保定学院独特的研学背景为青年的成长增添了独特的色彩。